108政大企研所甲組、中山企研所甲班,職涯中還有一大段路需要學習,投考企研提升學習力與競爭力!,高勝銘(賴萬財),管仲(何明城),劉邦(劉邦啟),白欣皓 政大經濟系,研究所考試心得,高點有一套!
瀏覽器新版本通知前往更新開啟網頁
高勝銘(賴萬財)管仲(何明城)劉邦(劉邦啟)

我是政大經濟系畢業,GPA:3左右,系排:80%,多益:805。做過數位行銷實習生11個月,退伍後至原公司擔任客戶經理10個月。
報考動機主要是體悟到學習能力的缺乏。工作中能知道該做甚麼、怎麼做,卻因缺少知識架構,實務經驗難以歸納出共通點,再往下應用到其他問題解決的思考效率就差。考慮到職涯中還有一大段路需要學習,加上當時正好體會到個案學習的魅力,才決定要報考企研。

成績單

 

英文

經濟

管理

口試

政大企研

64

67

76

89.4

中山企研

X

89.0

87.5

X

我是一個被動、容易分心的人,但又不喜歡學習環境是高壓緊迫盯人的。在如此條件下還能坐在書桌前讀書的關鍵,以一句話總結會是:「讓內在的懊悔成為前進的推力」。而碰巧達成的條件或原則可能是:

  • 心態建立:「期許自己成為班上前段的學生。」此舉可以讓自己對於落後更加警覺,讓壓力與動力源於自身的懊惱XD。舉例來說包括,老師上課的提問、同學的回答、同學間的討論、自己的想法,時常都是感覺到自己不夠好的契機。此時腦中最常冒出來的自責是:「這我怎麼還不會!怎麼可以不會!」然後就會因此加深印象。
  • 環境營造:我是比較容易會被讀書氛圍影響的人,也就是說身旁的戰友們很重要。而無論是從旁觀察,或是直接與認真的同學相處,都能發現他們準備考試的獨到之處。也因為這大多都只能歸類為考上的必要條件,延續上一點就會逼迫自己反映在行為上。舉例來說,別人一天中花在讀書上的時間。而怎麼學習呢?最簡單的方法是跟著他一起讀,他讀到幾點就一起讀到幾點。
  • 誘惑排除:算是環境營造的消極面,原則上不刻意把社群軟體或遊戲刪掉,一旦意識到讀書時間被侵蝕才採取行動。像FB改一個記不起來的密碼,保持登出狀態。另外,也會運用番茄鐘來取得專注與放鬆的平衡,有些app內建的白噪音很適合同時隔絕環境、保持專心,偶爾換換口味聽Lofi Hiphop/Jazz,也很不錯。

各科準備要領
屢見不鮮的提醒是「不要一次準備經統管」這邊也不厭其煩地再說一次,而除了經濟,我選考的科目是管理。當初的想法極其簡單,就是很想學管理學而已。不過更精確來說是很想上管仲老師的管理學。大概是因為先參加過老師的個案討論,才讓我非常確定老師是真的能幫助我喜歡上未來所學,而非僅應付眼前的研究所考試。所以我去高點櫃檯詢問的當天是直接領一疊現金報名的,跟櫃台人員的細心講解、完整課程介紹就沒什麼關係。但特別感謝的是幫我來回詢問、確認優惠方案,讓我把統計替換成一堂題庫班,少花了一些錢與免去一些為難。
後來曾經覺得決策不夠客觀而跑去其他補習班試聽過,還好確實是不太適合我,畢竟我有上述那種學習習慣,對於來自外在緊迫盯人的環境還是不太自在。現在也很慶幸選考的是管理,因為除了這段時間之外,人生中不會有這麼認真讀管理的時候。而管理需要認真讀的原因在於它是企研大部分課程的根基,科學加藝術的特質使其不同於以往遇到的科目,在無人領路的情況下,對我來說根本不可能在短短半年讀通。

  • 英文:重點在於跨過門檻。先天英文貧弱的我就如同瘸了一條腿,而只要一不小心就會因此被拒於台大門外。所以測試能否爬著進門就格外重要!建議可以在暑期正課前就寫寫考古題,若過不了才有更多時間能加強。
  • 經濟-高勝銘、劉邦
    • 3~6月春班正課:此時只有個經課程進行。正確的態度會是上完課後皆須弄懂每次的範圍,進一步也可練習課本例題。但當時我基本上只有上課聽懂而已,沒有進一步多練習題目,發揮早學的優勢,此處算是讀書歷程上的第一個失誤。
    • 7~9月暑班正課:同時進行個經和總經。【個經】由於已上過一次春班,當時對於個經的安排是練題目,進度主要是跟著小考走。但沒有料到的是,第一自己的懶散,第二總經與管理也需投注同等大量的時間,所以漸漸的連預定進度也沒有跟到,此處算是第二個失誤。【總經】總經對於自己的要求是,上下一堂課前一定要把上一堂的弄懂。算是有做到,但若有餘裕一樣可以多搞些題目,最基本如課本上例題。總經較重思考,是讀得比較開心的一科,曾困擾的地方像是,圖形與個經看起來很像,內涵卻不同;上到學派後半忘了前半假設導致思考遇瓶頸等等。想要發現與前者相似之疑問,只要多問自己「為什麼」即可,而後者需多次來回翻閱熟讀。初學時一個觀念想很多次、讀很多次也是正常的,不用灰心!
    • 9月底~0月中空檔:是一段甚麼課都沒有的時候。適合用來往前推進、修正前段時間的缺失。此時可以有兩個目標,一、地毯式觀念複習,二、寫經典題型,累積題目數。另外這段時間也有高勝銘老師額外的線上課程,上完能整理出博覽全局的「經濟架構表」,可以幫助比對觀念的相似與不同處,但老實說比對觀念這件事我認為在自己讀時就必須想到,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才能說自己有讀懂。
    • 10月底~12月底題庫班:海量練題的時間。老師會把原本縱向的章節拆開,以主題橫向編組,對我來說能幫助自己從不同角度,不會有再上一樣課程的感覺,印象也會比較深。此時題目除了企研所,也會涵蓋財金跟精研,這邊我是不挑題目的,因為我認為老師挑題目的依據不是「企研會不會考」而是「這題能不能幫助觀念的理解」,再加上也無法確定過去沒考未來就不考,當然要做!此時目標為這堂課範圍在下次上課前一定得完成,不然累積起來的量會很驚人。另外,每週有一天下午會由邦哥(劉邦)加課講解習題,務必要在這時候弄懂,若是上課沒能釐清,下課時邦哥也會留下來和大家討論,通常一問就是一兩小時。
    • 1月~考試前專攻班:開始練習目標系所的考古題。課程的部分包括台大商研、國企、財金和政大企研,我只挑目標系所參加(外加財金所其他時間多用於考古題練習、題庫班錯誤題目的熟讀等等。此時我抱持的原則是務必不要讓自己產生:「這我看過!」但寫不出來的後悔之情。
  • 管理-管仲
    • 3~9月正課:管仲老師的課程大大出乎我的意料!原本認為管理學會是一門背誦的科目,但其實這只對了一半。管理學中有更大一部份是需要用「理解」的,理解後自然能抓住骨幹,也就不需要死背。而老師的教學都是圍繞於此,無論是理論的背景、適用性、應用案例,或是以圖形呈現的觀念邏輯,都是讓我更有機會理解甚至內化。因此上課絕對不可能聽到老師說某個理論只需要背甚麼地方就好。另外容易忽略但很重要的是老師的口頭講解,那很常是幫助理解的重要關鍵,像是理論與理論間的關係或更深入的案例說明,此時只要一沒跟上,後續的就會追趕的手忙腳亂,因此一定要在保持聽講、抄寫的同時,腦袋也同步高速運轉,訓練自己在高強度的聽、寫、想狀態下學習。此時除了上課聽講,回家也務必要複習,進度我以每週一次的口試測驗為主要目標,範圍約是一個章節,會複習到有能力說出理論與觀念的內容。
    • 9月中~10月空檔: 1.地毯式複習(尤其是小考來不及考的章節) 2.寫選擇題 (用書《管理學是非選擇攻略》,我有連App一起買,當初用意在於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寫個幾題,不過能記錄錯誤題目對於反覆練習還是挺方便的!
    • 10月~11月企業概論+進階班:從進階班開始會是新的世界,老師會帶著大家思考經典的申論題(白話文:特別難的此階段能得到多少收穫取決於對各個章節有多熟悉,因為很多題目在作答上不會只運用到單一章節,而是同時會與許多章節有關,想不想的到是一回事,能不能釐清其中的關聯性又是另一回事了。而熟悉各章節的用處在於,最少最少在老師運用某個理論時還能知道哪裡根本不熟,更進一步就是在還沒講到時就先發展自己的想法,甚至是不同但也同樣可行的答題方向,會有挫折但同時也會有成就感。
    • 11月~1月題庫班+專攻班:題庫班由老師針對去年各校考題做橫向的解析,專攻班則是縱向深入重點學校,鍛鍊申論寫作能力,並會由解題團隊學長姐協助批閱。此時離考試近了,加上此時才正式獨力解深論題,心情上難免會有些不安(尤其又會遇到考試報名)但若前面的基礎有打好,解題所需的元素其實多已存在腦中,很多題目見時就像老朋友,理論會自動在腦中跳出,剩下需要做的就是鍛鍊排列組合能力了。而個案題雖複雜,解題時把整個知識庫都倒出來一一檢視、比對到最後發展出解決方案的過程也是很有成就感的!

因為準備歷程漫長,又過程中多的是對自己的失望,連自己都想忘記,所以心得、建議無法完全詳盡,與考試結果的因果關係也無從商榷。但還是感謝能藉由這個機會重新檢視自己,也謝謝看到現在的你,希望能有所幫助!

在高點高上的輔考下大家都能趕快上岸~選函授課程,上班之餘也能考到狀元!